鋼琴考級曲目中的“”
鋼琴考級曲目中的“”讀了《鋼琴考級鋼琴曲目能否少點“”》一文后,覺得這個問題的提法非常重要,確實應該引起大家的討論,以取得一個共識。
正如束明成同志所說“是復調音樂的大師”,在前幾年“復調類”的考級作品選用幾乎占了絕大多數。在1998年考級工作的座談會上,許多專家與老師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尤其認為從三部創意曲到平均律這一較高階段太艱難和刻板。在此意見的基礎上,考級委員會對這部分曲目作了一些更換和補充,譬如說,一方面加進了一些本人的作品,如法國組曲、英國組曲中的阿拉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等舞曲性的樂曲,使其音樂性、趣味性更強一些。另一方面也選用了斯卡拉蒂的奏鳴曲、亨德爾的阿拉曼德舞曲等。當這些作家的作品由于其復調性不像作品那么規范與典型,所以在這一類型中還不可能太多地選用,但是我相信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視野的逐步開闊,以后還是可以有不斷地更新的。
在初、中級的級別中,除了以外的復調作品,已選用了齊波里、泰勒曼、理查德.瓊斯等作曲家的作品,其中還有陳銘志的《子弟兵與老百姓》,丁善德的《喜悅》等。這部分曲目也是受到很多考生的喜愛和選彈的曲目。所以應該去不斷發掘,擴充曲目,也希望廣大鋼琴教師把自己所見、所用、所了解的好曲目推薦出來,這樣必能大大豐富和擴展考級的曲目范圍。
從目前來說,復調類作品中,“”占了百分之七十,看來是多了。但是因為的作品由淺入深,具有最強的系統性,在復調作品中最為經典和規范。而其他作曲家的復調作品,無論從數量、質量與系統上,都無法與之相比,所以往往會首選“”。因此,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就這個問題來發表意見并出點主意。
從1990年首次研討鋼琴考級作品開始,除去參照了上海和廣東以級的經驗和規范,還參考了國外的一些業余考級的曲目設置,最后定下了全國鋼琴考級的考試范圍。首先,十個級別考級曲目中,每級都有基本練習曲。第一級有四個小曲子,從第二級至第十級都分成五項曲目,即(1)練習曲,(2)復調曲(基本全用),(3)大型樂曲,(4)外國樂曲,(5)中國樂曲。當時每個考生都要彈五首曲子。后來由于曲目分量太重,將前三項曲目不變的基礎上,第四半島bob·體育中國官方網站、第五項中外樂曲作為任選一首的曲目。這種做法一直延續至今。
盡管,五首樂曲雖減成了四首,但復調這一項始終是“雷打不動”。因為在規范的鋼琴教學中,復調類作品對訓練學生的腦力、控制能力、思維能力,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隨著學琴程度的提高,也要求學生有處理多種聲部與層次的聽覺、思維與能力,所以復調類的設置是有其較深遠的訓練意義。
另外,對于如何看待“業余”學鋼琴的標準,也有待商榷。就我國而言,所謂真正“專業”學琴,真是少而又少。音樂學院附中附小能招入的學生,每年就僅有幾十個。那么,對于這么大量的業余學琴學生,標準的設置應定在什么樣的規格內呢?有一種可能即大部分人也就是簡單地學一學,如手指能跑動,能夠應付一些喜聞樂見的曲目等,作為自己的一種興趣、所長,修養……但也有一部分人是要想學得更精、更專。雖不一定從事音樂專業,但也要達到相當規范的水準。所以考級的標準定在傾向哪一部分人呢?如果作為前一部分的學生,復調作品的存在與否,確可商榷。但如果要為了后一部分學生,他們肯定會希望更規范的標準。所以這個標準問題,復調類作品要不要或是作何調整,也是一個值得廣大鋼琴教師都來思考和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