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BOB官方網站國風正當道實力受追捧9檔中秋晚會爭打文化牌
半島·BOB官方網站國風正當道實力受追捧9檔中秋晚會爭打文化牌這個中秋檔好熱鬧,各網臺齊齊發力,貢獻了共9臺中秋晚會(以下簡稱“秋晚”),為觀眾送上視聽大賞。
近年來憑借文化創新類節目屢屢紅出圈的河南衛視打響了今年秋晚的頭炮,于9月19日晚率先呈上了一檔以文化底蘊和歷史故事見長的《中秋奇妙游》,《鶴歸來兮》《墨舞中秋帖》等節目助#你永遠可以相信河南衛視#的詞條登上熱搜。
隨后,陜西衛視在20日晚以“送你一個長安”為主題奉上國風晚會。21日,中秋節當晚,更有來自CCTV-1、CCTV-6、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嗶嗶哩嗶網站的共7臺秋晚熱鬧上演。
9臺秋晚表現各有千秋,但有著兩個顯著的共性:國風成主基調,與潮流文化強勢融合;曾備受追捧的“流量明星”大多無緣秋晚,實力演藝人員撐起場面。
今年以來,河南衛視憑借《唐宮夜宴》《端午奇妙游》等作品異軍突起,攪動了節慶晚會市場的固有格局,將古韻國風特色晚會“舞”出了圈。此次中秋,河南衛視趁勢推出了《中秋奇妙游》,利用該臺“招牌”式的國風舞蹈加情景演繹,為觀眾打造了一個融合了武術、戲曲、書法、器樂等多重元素的國風大舞臺。作品《廣寒宮》,還讓“嫦娥”牽手宇航員,新意十足。
陜西衛視則牽手秦始皇帝陵博物館推出“送你一個長安”中秋晚會。在這場“陜西腔調”濃郁的國風晚會里,根據陜西經典曲目碗碗腔《人面桃花》改編的《桃花箋》等節目頗具創意。另外,作品《問月》將李白乘風問月的夢想與探月工程相嫁接,別具一格。
連續兩年打造“情景劇秋晚”的湖南衛視則提出“全戶外”概念,將晚會搬到一艘船上,把橘子洲頭、寧鄉道林古鎮等景點納入鏡頭中。表現“火樹銀花”盛景的特別節目《皎·灼》獲得盛贊——舞者朱鳳偉、朱瑾慧在水臺之上演繹雙人舞,與上千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鐵花相融相和,一同營造了“火樹銀花”水火交融的名場面。
東方衛視的《國風大秀》則用精致的漢服、典雅的旗袍、酷炫的國潮新服飾呈現了不一樣的國潮新體驗;《月燃紙上》將海派非遺剪紙與街舞元素“跨界”融合,傳統與潮流的碰撞讓人眼亮。
曾憑借“最懂年輕人”的跨年晚會殺出圈的B站,此次推出了“花好月圓會”,以直播的形式,讓UP主唱主角,邀廣大網友一起“品風華舞美,閱詩詞逗趣,嘆非遺匠心,頌自信百美”,留下了《秋節佳人圖》《花車斗彩》《繁華市井》等高人氣節目。
由央視打造的兩臺秋晚中,也是國風元素滿滿。央視秋晚中,“七星伴月”元素既是傳統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又致敬了大國重器——北斗導航衛星,《明月升》《但愿人長久》《春江花月夜》《傾國傾城》等作品也是濃濃中國味兒。
由央視電影頻道領銜打造的“灣區升明月”中秋電影音樂晚會(以下簡稱“大灣區秋晚”)上,從粵語主題曲《灣》,到歌詠家國一體、心手相連的《國家》《民生》,無不喚起全體華人的家國情懷和思鄉情愫。
以往,所謂的人氣“流量”明星被不少晚會主辦方視為收視率的保障和招商引資的法寶,各類購物節晚會尤甚。此番,嘉賓陣容依然是各臺秋晚最重要的看點之一,只是,變化也在發生。
自今年“清朗”專項行動發起以來,“唯流量論行不通”,越來越成為各界共識。具體到此次秋晚中,“流量亂燉”的晚會模式不見了——擁有王一博、丁程鑫兩大“流量”作為常駐主持人的湖南衛視,放棄啟用二者,轉而邀約了郎朗、張信哲、張杰、王晰等實力派,主持團隊也沿用了何炅領銜的《快樂大本營》5人舊班底;河南衛視秋晚中,練習生選秀女團硬糖少女303的節目取消。央視秋晚中,僅有來自四川理塘的“甜野男孩”丁真勉強稱得上“流量”;讓一眾UP主唱主角的B站秋晚更是徹底“去流量化”,邀約嘉賓中,僅有薩頂頂等幾人稱得上知名藝人。
社會評價優良的實力派演藝人員則受到歡迎,盤點各臺節目不難發現,以周深、任賢齊、容祖兒、張含韻等成為“趕場達人”,周深更先后出現在央視、大灣區、河南和東方四臺秋晚中,被網友笑贊為“中秋最忙人”。
網聚了上百位藝人的“大灣區秋晚”,堪稱其中最星光璀璨的一場,成龍、譚詠麟、林子祥、陳小春、張智霖等集體亮相,引發回憶殺。74歲的林子祥寶刀不老,聲音飽滿、氣息渾厚,一個音唱滿16秒鐘的絕對實力,讓網友贊嘆“這才是藝人標桿”。
沒有了“流量”,這屆秋晚收視影響力如何?根據CSM數據,央視秋晚總收視率達4.70%,總收視份額16.70%;大灣區秋晚的直播關注度為1.65%,湖南衛視和東方衛視直播關注度分別為0.52%和0.25%。截至9月23日8時,B站推出的回放視頻《花好月圓會正片全程回顧》播放量已超400萬,并收獲了超4萬條彈幕。
微博熱搜榜中的話題也幾乎被中秋節和秋晚所搶占。截至21日22時,僅央視秋晚便收獲全網熱搜超過300個,相關線億,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9億。
國風、非遺熱潮與時事話題、潮流文化的碰撞飽受好評;“不追流量追實力”的嘉賓遴選原則也獲得公眾認可。就此,羊城晚報記者約訪了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寧群賢,請其分析本屆秋晚國風潮背后所蘊含文化思考和啟發。
寧群賢:國風潮和非遺潮,二者都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發掘和再利用。中國人從小就浸染在傳統文化的美學世界里,對其有天然的親近和皈依感。盡管有來自西方的文化影響,但中國人的文化底色一直沒有變,每一個普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感受力也沒有失效,所以我們自然可以看到,當創作者大力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的時候,能夠激發巨大的情感共鳴和市場效應。
再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也很樂于去傳播傳統文化,而且具有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又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相結合。因此,我覺得這一代年輕人,他們的文化自信意識,文化認同意識,可能比上一代人來得更強烈。
羊城晚報:“去流量化”成為各臺秋晚不約而同的選擇,久經市場考驗的實力派演藝人員受到歡迎,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寧群賢:人們認識事物總有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所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公眾對明星、對流行文化的認識,也存在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
其實,真正具有人格和業務魅力的明星都是自帶流量的?,F在大家口中的“去流量”,去的是那些虛假流量。這些虛假流量,其實是以攫取公眾眼球換取利益為目的的人為“產品”。多數年輕人的審美認知還是單向度的,尤其是中小學生,缺乏足夠的能力反思反省,不容易建立完整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判斷,非常容易陷入由資本與市場化媒體構建起來的網絡繭房中。現在,各方都意識到這個問題,自發地選擇“去流量”,這是一件非常必要也非常好的事情。
羊城晚報:你認為廣東文化中,有哪些值得與晚會或者其他多媒體產品結合的元素?要做到出新出彩,廣東的文藝工作者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
寧群賢:廣東的本土文化元素,比如粵劇、客家山歌、潮汕英歌舞、雷州儺戲、中山六坊云龍舞、蔡李佛拳,甚至粵語流行歌等等,都具有非常鮮明的地方特色,非常有辨識度。這些都是文化富礦,需要大家用心挖掘,用創意巧思鏈接起來,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與現代人生活相共情,做到“神形兼備”。
寧群賢:總的來說,我認為以嶺南文化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大灣區文化有四個突出特點。一來,地理上,粵港澳是中國南方的窗口,面向海洋,呈現出區別于中原文化的海洋性特點,非常具有國際性、前沿性。
第二個,大灣區文化中有很強的中華文化認同意識。祖籍在大灣區各個城市的華人華僑遍布世界各地,他們漂泊在外、背井離鄉的生活狀態,加之具有的國際視野,有助于這個族群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再來,大灣區是一個文化包容之地,客家文化、廣府文化、潮汕文化等,都能在這兒熔為一爐。最后,大灣區的文化很有活力半島bob·體育中國官方網站。這種活力建立在包容性、國際化的基礎之上,也是與大灣區的經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息息相關,它和市場結合得非常緊密。
寧群賢:坦白說,我覺得無需過慮“審美疲勞”。大眾的審美會經歷波峰和波谷,要相信市場和觀眾去粗取精的能力。至于如何在這樣一個熱潮里持續打磨出精品,就是要堅持“創新不忘傳承,傳承又不墨守成規”的創作理念。眼下,也有不少所謂的國風節目,只是模仿了傳統文化的“形”,沒有去傳達傳統文化的“神”。只有真正抓取到傳統文化的魂魄,又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節目,才會走得更遠。一定要和當下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這樣的國風節目才更有生命力、活力。
寧群賢:古裝劇、武俠劇、歷史劇,電影,紀錄片,戲劇作品??國風元素、非遺元素其實早就存在于我們的文化產品中。另外,涉及我們具體生活的文創產品,也少不了國風元素、非遺元素的加持,比如故宮文創產品的火爆。具體到我們廣東,我覺得相對而言,廣東對古建筑保存、保護工作做得非常好,可以對其進行廣泛開發,包括與古建筑文化配套的家具、生活用品等領域。